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场狂欢中,不会有胜出者。
无论电影、电视剧还是其他,都要回归到现实中。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看法。
当世界失去了“老登”,意味着盲从者失去了所有父系亲属,还有因为残缺而显得可笑的历史。
最后,我们只能留下一张“坚硬”的嘴。
作者 | 摸金校尉
编辑|小白
排版 | 板牙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关于“老登电影”,最先让我绷不住的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躺枪。
对它的“批判”完全脱离电影本身的主题,仅以性别作为一部作品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。
2024年11月29日,导演是枝裕和正式入驻小破站,就是专门为了宣传这部著名的《如父如子》。如果有人愿意把对这部作品的评价翻译给他听,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?
他会不会也很惊讶:
为什么对文化作品的批评会上升到简单的性别论断?
那么相比之下,谁先进?谁落后?
一目了然。
说实话,这种观点本身就很“老登”。
因为按照东北方言的定义,“老登”的泛义中就包括了“固执、偏见、狭隘”等。
“老登XX”这个说法,也充分证明了决定一个词汇的好坏,并不是词汇本身,而是它所代表的事物。
“老登电影”最初的缘起在于某平台上某些女性网友觉得“小妞电影”这个词过于冒犯女性,对应产生的镜像行为就是“老登电影”,然后某平台网民接过“大旗”放大镜像,在完全脱离专业影视评价及艺术审视的情况下,让中外影视(主要是电影)全军覆没。
于是《教父》《美国往事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闻香识女人》《霸王别姬》《大话西游》等统统被打低分。古今中外,全都没逃了(Liao 三声)。
如果安慰一下前述的是枝裕和,倒可以跟他说:
“你不是一个人,毕竟连诺兰、昆丁、库布里克、斯皮尔伯格,还有你的前辈黑泽明,中国的姜文、王家卫和张艺谋等都未幸免。”
因为男性喜欢看,且都是由男性主导,所以都是“老登电影”。
这是发起批判“老登”者的底层逻辑。
那么上升主题是什么呢?
没有。
这场批判的本意就不是冲着电影,而是宣泄情绪。
最终解释权归“批评者”所有。凡是敢于公开指责、质疑的,也都会被扣上一顶“登登相护”的帽子。理由只有一个:
“含男量”越高,“登”味儿就越足。
起初有人觉得“老登原罪”只是单纯玩梗,不会是真的这么认为。但随着“老登”罪名的大而化之,不少人发现原来真的有人这么认为,而且凭着“一眼定罪”的结论开始四处攻击。
最后,它溢出网络的,是近乎“种族仇视”的性别“屠杀”:
反对一切跟“性别”无关的文化、思想、艺术的传播。
可怕的是,拥护者甚众。
即便我敢断定,其中大多数跟风者都没看过《芭比》,但不妨碍大家依然“天生有爱人的能力”。
虽然我也不太了解关于“流量”和“引流”对于一个平台的重要性有多高,但我认为“热度”还是要分本质的。因此在开始“登言登语”之前,我觉得需要提醒一下有些平台:
让上述经典作品被打低分,损害的不是它们的声誉。
让这些导演本人也被直接冠以“老登”的荣誉称号,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实质影响。
损害的,是平台的权威性。
01
猎巫运动
无论如何掩饰,网络语境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阶层生态环境。
如“屌丝”和“直男”,一开始都是贬义形容,如今渐渐转为中性,甚至还有以此创作的一些文化作品,包括影视剧和短视频。被冠以这种称呼的群体索性自己捡起了标签,并衍生出许多理解含义。
而“小仙女”“名媛”和“公主”等,开始都是褒义,后来渐渐发展为贬义。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网络语境中这些词汇所指含义,但目前没有衍生出相应的文化产品。
“老登”也是这样,在新时代内地互联网上,它还有一个近义词:
“爹味儿”。
所谓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爹”,人类历史推陈出新的驱动本质是“反抗上一代的经验主义”,然后才能“屠龙者变成龙”。
但“老登”品牌产生不了这样的衍生价值,原因很简单——
它只是“屌丝”和“直男”之后的新罪名,区别只是后两者限于阶层认知和情感认知,“老登”直接上升到一类性别,涵盖了人文、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艺术等一切跟性别有关的事物,不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剧。
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,“老登电影”目前只能在“电影”这个层面被发起批判者鞭挞,对方似乎也知道有些底线不能逾越,仅在“安全范围”内呐喊。
不过现在,这个底线也在被突破。
“可喜”的是,目前“老登XX”终于还是波及到了电视剧,《神医喜来乐》《大宅门》等被鉴“登”师一致认定亦属“老登剧”,甚至美剧《绝命毒师》也难逃“登”命。
给到上述电视剧评价的理由也较为奇葩:
没有表现出女性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,由男性主导且只有男性视角的“老登”产品。
所以我无法认同“老登XX”是一种文化现象,我认为它只是一种情绪的盲从与跟风,也是“粉色恐怖主义”对行业发展和影视艺术的亵渎。
从众者,本质上和近些年动辄脱离文化产品讲“立场”的网民一样,在网络舆论场上哗众取宠,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实质的阶层属性和认知水平。
这让我想起曾经一部大型神话电影在上映前,因为末那工作室发布的关于某个角色的神话造型,遭遇“侮辱女性”的舆论攻击。
实际上“末那工作室”是国内手办界的顶级天花板,人物造型多以神怪为主,“袒胸露乳”是艺术创作,但对于跟风批评者而言,人们无所谓知不知道“末代”为何意?它的创作思路和手办历史,基于一些人辽阔的知识盲区,使大家产生了一种“立场先行”的武断评判。
而这种论调,在内地互联网上早已屡见不鲜。
它和“老登XX”一样,除了反映出网民“九漏鱼”的本质外,还延展出另一个较为深刻的文化议题:
长期以来,我们一直缺乏对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及人文思想的有效引导。
简单地说:
未曾“扫盲”,却在“从盲”。
这导致一切文化产品从“饭圈时代”渐渐过渡到“情绪时代”。
大家不讲道理,只讲情绪。
加之流媒体中充斥大量短期爽感内容,让消费者在获得颅内高潮的同时,刻意忽略“文化”价值之于民众观念的导向意义,或直接或间接地用快消品的形式取悦消费者。
同时网络消费的便捷性促使客观上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特征愈加显现,直接导致很多本该是专业评鉴的平台纷纷“下沉”,在类似的网络风潮中沦为笑柄。
如今,过度解读和泛娱乐化成为普遍现象,一方对另一方动辄人身攻击,至此面对“老登”们的游街示众,人们该作何感想?
我再度冒犯地说:
即便在某些羞辱“老登”的网民眼中一向“自由”的欧美地区,一类性别全面攻击另一类性别,口不择言并羞辱歧视,罔顾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肆意打低分的事情也未曾发生过。
什么?
你说中世纪的“猎巫运动”?
那我无话可说。
巧了,我们现在,正在经历一场“猎巫”。
02
消失的TA
我记得曾有人说“标签化本身有时候是一种社会暴力。”
遗憾的是,“标签化”已经成为脱离文化评论之外的网络主流舆论。
大家不妨把目光暂时脱离这场“猎巫运动”,客观地看待如今的文化消费倾向——
在影视剧市场日趋萎缩的情况下,短剧和短视频段子已然占据了相当庞大的消费市场。
尽管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市场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,并着手开始引导后者的受众流向,但基于目前的网络环境,我们依然需要认知到“标签化”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彼此交流、彼此打量时最省时省力也省脑子的方式。
回到“老登电影”的现象解读:
我不否认一部女性电影对社会思潮起到的积极作用。
我认为对于国产电影而言,女性电影需要更多的话题突破。
问题是现在舆论的方向开始“猎巫”,抑或干脆升级成了“清算罪行”。
这让本应积极探索并讨论的话题变得火药味十足,且毫无道理。
如果说思想探索者本身具备的前瞻性是有益的,那么在这个话题下别有用心的引导者和盲从者必然是恶意的。
这些人在加剧社会的割裂,而最终受害者正是这些人自己。
要知道现在国产影视剧的消费主体正是女性,男人们在做什么?他们在陪着女性进电影院看电影,更多的人则沉溺在线上游戏中。
行业内的人在讨论“为什么留不住男性观众”,行业外的人也在迷惑“为什么现在大家戾气这么重?”
我觉得不妨借鉴一下欧美影视没落的根源,即过分强调“多样性”,导致口嗨而实不至。尽管大洋彼岸人们不会公开表达这种不满,但大家会用脚投票表示:
“为了正确而正确,本身就失去了艺术应有的价值与严谨,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尊严。”
这种观点,我认为也适用于眼下愈演愈烈的“老登电影”。
在看似愈发开放的环境中,男性与女性都在陷入各自的信息茧房并沉溺其中,彼此唯一的解法就是互相攻击,以获得短暂的上网快感。
但心理学告诉我们,一个人长期沉浸在主观臆想的世界里,时间长了便难以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自身及世界。
影视剧主创如此,观众也是如此。
正在生活的所有普通人更是如此。
我不会声言“老登电影”面临的批判会让一个行业遭受损失,那只是表象。
大家深刻地去理解时常用戾气排解情绪,然后口不择言地挑动各种对立的人,仔细分析其所处的社会阶层、文化素质和骂战心态,难道不应该发动“天生有爱人的能力”去指责并抵制吗?
至于前述中我所说的一些平台,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属性,它们同样也会承担可能极其糟糕的后果。
假如所有的“老登”全部与之做出切割,剩下的又会是什么?
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场狂欢中,不会有胜出者。
无论电影、电视剧还是其他,都要回归到现实中。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看法。
当世界失去了“老登”,意味着盲从者失去了所有父系亲属,还有因为残缺而显得可笑的历史。
最后,我们只能留下一张“坚硬”的嘴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